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优秀青年科学基金项目(海外)旨在吸引和鼓励在自然科学、工程技术等方面已取得较好成绩的海外优秀青年学者(含非华裔外籍人才)回国(来华)工作,自主选择研究方向开展创新性研究,促进青年科学技术人才的快速成长,培养一批有望进入世界科技前沿的优秀学术骨干,为科技强国建设贡献力量。
一、申报条件
1.优秀青年科学基金项目(海外)的申请人应当具备以下条件:
(1)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律法规,具有良好的科学道德,自觉践行新时代科学家精神;
(2)出生日期在1985年1月1日(含)以后;
(3)具有博士学位;
(4)研究方向主要为自然科学、工程技术等;
(5)在取得博士学位后至2025年4月15日前,一般应在海外知名高校、科研机构、企业研发机构等获得正式教学或者科研职位,且具有连续36个月以上工作经历;在海外取得博士学位且业绩特别突出的,可适当放宽工作年限要求(不适用于通过中外联合培养方式取得海外博士学位的情况)。
在海外工作期间,同时拥有境内带薪酬职位的申请人,其境内带薪酬职位的工作年限不计入海外工作年限。
(6)取得同行专家认可的科研或技术等成果,且具有成为该领域学术带头人或杰出人才的发展潜力;
(7)申请人尚未全职回国(来华)工作,或者2024年1月1日以后回国(来华)工作。获资助通知后须辞去海外工作并全职回国(来华)工作不少于3年。
2.限项要求
执行国家科技人才计划统筹衔接的相关要求。同层次国家科技人才计划只能承担一项,不能逆层次申请。
二、支持条件
1.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100万—300万,期限3年。
2.学校实行相应托举政策。
三、学院优势
以才聚才:汇聚包括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家杰青、长江学者、国家万人领军等在内的国家级人才41人次(依托我院入选23人次)、省部级人才13人次(依托我院入选6人次);省部级创新团队3支。
以才育才:由国家级人才在科研和人才项目申报等方面提供一对一的指导和帮助,全程助推青年教师成长。
项目申报:国家级、省部级科研项目和人才项目资助率高。依托我院申报海外优青项目的成功率远高于平均水平;我院申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平均资助率为43%。
平台支撑:学院建有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水质风险控制工程学基础科学中心、广东省高等学校基础研究卓越中心、大湾区城市环境安全与绿色发展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广东省流域水环境治理与水生态修复重点实验室等8个国家与省部级平台。
学科交叉:教师拥有多学科专业背景,研究方向差异化且高度互补,跨学科交叉研究氛围浓厚。
国际视野:学院教师中85%有海外留学或工作经历,国际合作机会充裕。
四、学校和学院简介
广东工业大学位于中国南方历史文化名城、粤港澳大湾区核心枢纽城市广州,是一所以工为主、工理经管文法艺教结合、多科性协调发展的省属重点大学、广东省高水平大学重点建设高校。近几年学校发展迅速,工程学已进入ESI全球排名前0.03%,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立项数排名全国高校前60,拥有院士、长江学者、国家杰青等一大批国家级高层次人才,建有国家、省部级重大科研平台110余个,与地方政府和工业界共建14个重大协同创新平台,先后与国(境)外170多所知名大学和机构建立合作关系。学校抢抓粤港澳大湾区建设重大机遇,在省委省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奋力推进“1+2+3”攀撑计划学科提升工程。
广东工业大学生态环境与资源学院(简称“学院”)暨环境生态工程研究院,自2018年成立以来,已形成有国际视野的高水平科研与教学团队,汇聚中国工程院院士在内的国家级高层次人才41人次、省部级人才13人次、省部级创新团队3支。所在学科拥有环境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博士点和硕士点、资源与环境专业学位博士点和硕士点、环境科学与工程博士后流动站、环境生态工程(全国首批且地方院校唯一)和环境工程(全国首批)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环境科学与工程学科为广东省优势重点学科、广东省高等教育“冲一流、补短板、强特色”提升计划重点建设学科。ESI环境/生态学全球排名从2019年首次进入前1%上升至2024年12月0.18%,工程学全球排名前0.03%;环境科学与工程入选软科世界一流学科排名全球前50,入选软科中国最好学科排名全国前10;泰晤士高等教育中国学科评级A类;校友会2022-2024中国大学一流专业排名环境生态工程专业蝉联全国第一。
学院获批科研项目及课题440余项,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基础科学中心项目任务、重大科研仪器研制项目、重点项目、重大项目课题等以及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重点专项项目和中国工程院重大咨询项目等170余项;主持广东省高等学校基础研究卓越中心项目、广东省重大人才工程引进创新创业团队项目、广东省重点研发项目、广东省海洋六大产业专项项目等260余项;在Science、Nature Climate Change、Nature Sustainability、Nature Food、One Earth、Science Advances、PNAS等高水平期刊发表论文1400余篇,平均影响因子>8。牵头举办了国际高峰论坛、高端学术交流活动等30余次。学院建有8个国家与省部级科研平台、2个省级科学教育基地和2个校级研究院,并形成了如下特色鲜明的研究方向:

五、联系方式
请将详细个人简历发送至联系人邮箱,邮件请注明申报海外优青项目。
联系人:邓老师,电话:020-39322141,邮箱:seer@gdut.edu.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