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环境与资源学院新污染物防治科学研究中心:青年学术交流午餐会常态化开展,搭建跨学科科研交流平台

时间:2025-10-22

点击:

为营造开放活跃的学术氛围,加强中心内部及跨领域青年教师间的交流合作,生态环境与资源学院新污染物防治科学研究中心自2025年5月起,已连续举办三期学术交流午餐会。活动均在科技北楼401会议室开展,通过“核心分享+互动讨论”的形式,为中心成员搭建了轻松高效的交流桥梁,推动中心学术交流常态化进行。

第一期:奠定基础,明晰中心发展方向

5月14日中心开展首次学术交流午餐会,本期活动由薛靖川教授主持,参会人员包括马金星副院长及祝振昌、马传鑫、李波、韩兰芳、侯瑞、陈姗姗等青年教师。薛靖川教授主要就初步拟定的中心研究方向及发展措施展开了详细的介绍,之后各位老师围绕这两个核心问题展开了深入的讨论,提出了宝贵的意见和建议。

第二期:聚焦前沿,深挖海洋新污染物研究

6月20日,第二期学术交流午餐会继续由薛靖川教授主持,参会人员包括马金星副院长及祝振昌、王樟新、韩彬、周扬、陈姗姗等青年教师,核心环节为侯瑞教授的研究进展分享。侯瑞教授以“新型阻燃剂的海洋食物网富集及风险管控研究”为题,围绕海洋生态系统中塑料添加剂这一新污染物,深入剖析其“代谢—富集—传递”过程的关键驱动因素与影响机制,并针对当前研究中遇到的难点,提出亟待突破的研究挑战。汇报内容新颖详实,引发在场教师的浓厚兴趣。

在轻松的交流氛围中,老师们结合自身研究方向,针对“塑料添加剂在海洋生态系统中的复杂生物代谢转化”“综合生态效应评估的不确定性”“风险防控技术优化”等焦点问题各抒己见,既为侯瑞教授的研究提供了新思路,也让其他参会者获得跨界启发。

第三期:跨域协作,探索多学科研究新路径

10月17日,第三期学术交流午餐会突破内部交流范畴,邀请外部专家团队参与,由陈姗姗教授主持。本次活动特邀生物医药学院国家海外引才计划特聘教授郝春雁率领团队成员——栾合密教授、邓洁薇副教授、张帆副教授、席冠副教授、李心砚副教授、梁晓萍老师,以及广州中医药大学翟筠秋副研究员共同参会。各位专家围绕“新污染物的分析与健康风险”主题,分享了单细胞中痕量污染物检测、微流控芯片、智能材料、类器官模拟、质谱成像、核酸探针等前沿研究技术,为我院教师带来跨领域科研启发。

现场互动氛围热烈,双方就“新污染物去除或解毒技术研发”“多学科联合研究方案”等议题深入探讨,初步提出多项合作设想。此次跨域交流,为中心后续在环境、生物、医药等领域开展跨学科研究打开了新空间。

常态化交流促发展,学术共同体氛围渐浓

新污染物防治科学研究中心的学术交流午餐会已形成常态化机制。从内部建基、前沿深耕到跨域协作,三期活动逐步拓宽交流维度,既促进了知识共享,也增进了团队成员及跨领域学者间的信任与协作,为未来更深层次的科研合作与领域突破奠定了坚实基础。后续,中心将持续邀请优秀青年人才参与分享交流,进一步推动与医学、生命科学、流行病学等大健康领域的跨学科协作,推动中心新污染物防治研究深入发展。

广东工业大学生态环境与资源学院 版权所有 粤ICP备0500883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