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生态工程研究院青年学者学术沙龙(第七期)圆满结束

时间:2021-06-30

点击:

2021年6月25日下午,研究院第七期青年学者学术沙龙在科技北楼503A会议室举办,同时通过腾讯视频进行线上会议。本次活动由研究院栾天罡教授主持,并邀请广东省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杨永刚研究员以及我院游嘉琪博士、罗晓楠博士进行学术报告。研究院教师、博士后以及研究生参加了此次活动,并进行了广泛的交流。

会议伊始,杨永刚研究员以“水环境中的微生物长距离电子传递网络”为题进行学术报告。首先,杨永刚研究员系统总结了微生物长距离电子传递的国内外研究进展,以生动形象的语言阐述了微生物相互耦联形成长距离电子传递网络的机制与环境效应,随后杨永刚研究员重点分享了自己发表在Nature Communications上的最新研究成果“Long-distance electron transfer in a filamentous Gram-positive bacterium”(一株长线形革兰氏阳性菌的长距离电子传递),介绍了探测微生物导电性的技术方法,最后针对目前的研究技术瓶颈展望了未来的研究方向。

  

随后,游嘉琪博士作题为“水体理化因素对水华藻及产油藻的生理生态影响”的学术报告。游嘉琪博士首先介绍了蓝藻水华的现状和危害、微藻能源的优势和面临的挑战,并提出了影响微藻生理生态的潜在环境因素。随后,游嘉琪博士展示了针对杜氏藻和铜绿微囊藻的受控实验,揭示了微藻运动特征和胞内中性油脂含量对营养盐可用性变化的响应,介绍了铜绿微囊藻温度-生长预测模型的构建,并通过野外调查结果分析了温度、风速、营养盐等理化因素与蓝藻水华垂向分布的关联。最后,游嘉琪博士总结了研究结果对于水华防治及微藻能源产业化的意义,提出了相关领域进一步探索的空间。

 

最后,罗晓楠博士作题为“UASB中anammox颗粒群落结构和代谢通路的空间差异”的学术报告。罗晓楠博士首先介绍了氮元素污染现状和污水厂生物脱氮类型,并指出新型的厌氧氨氧化(anammox)脱氮过程的优势和不足;指出anammox菌在UASB系统中分布不均匀和容易聚集形成颗粒的特性;揭示了anammox菌在颗粒污泥中的分布同时受粒径、内部孔道和颗粒空间位置影响;并介绍了如何运用宏基因组测序手段深入探究anammox颗粒污泥中微生物之间复杂的相互作用关系。

 

本次学术沙龙的现场互动氛围热烈,报告人的生动讲述使大家对环境微生物的研究前沿有了更为全面的认识,对这一研究领域有了更浓厚的兴趣,取得了很好的学习与交流效果。



广东工业大学生态环境与资源学院 版权所有 粤ICP备05008833号